當天氣進入到秋冬轉換之際,氣溫一下熱一下冷,最常聽到一聲💥”碰”💥,磁磚因為熱脹冷縮不是翹起就是爆開,也就是俗稱的”彭共”。

昂睦在這邊提醒大家若發現磁磚有裂縫時,可先敲敲看磁磚表面,若只有一兩塊隆起破裂,進行修復即可,千萬不要這片地板或是牆壁爆光光才後悔莫及🤦‍♀️🤦

一般來說家中地磚隆有四大原因:
1、地磚縫隙尺寸處理不當,磚與磚之間的縫隙太小,就容易引發磁磚層的拱起現象。
2、裝潢的時候,師傅鋪貼磁磚若整平方式偷工減料,也會造成磁磚翹起現象。
3、另外就是在貼地板磁磚時,最初鋪設的水泥地面的品質較差,磁磚的水泥與原來的地面結合度不佳,地磚隆起的問題也是很常見。
4、當氣溫變化劇烈變化時,最容易導致磁磚爆裂,無論任何品牌或是材質的磁磚都會受到熱脹冷縮影響,遇到太大的溫差變化,爆裂的情況時有耳聞。

昂睦提醒各位,若磁磚爆裂面積沒有很大的話,要趕緊找施工團隊敲破切開,否則底下的空氣產生推擠效應,一些不夠牢固的磁磚就會一直被擠壓出來,到時磁磚就像跳舞一樣🤸‍♀🤸,一塊塊隆起,到時修補會非常不容易喔。

要怎麼處理磁磚彭共?

昂睦處理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打掉重鋪,另一種則是局部修復,說明如下:

(一)地板磁磚打掉重鋪

當家裡遇到大面積的磁磚爆裂、隆起,也就是整個地面結構已經被破壞,如果單單只要局部修復,全部重新鋪設雖然會比較花時間、費用高一些

但是打掉重鋪,才能確保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施工水準,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作法。

如果選擇全部打掉重做,這麼浩大的工程建議昂睦多年來的經驗豐富,可視家庭需求與我們討論是要改用木紋地板或是一樣鋪設磁磚。

(二)局部修復磁磚

若發現家中磁磚只有輕微裂縫時,可先觀察地板表面,如果只有三到四塊隆起破裂,那麼趕緊進行局部修復即可,否則等到整片澎共,再請地板修繕來處理,那絕對非常劃不來。

昂睦所提供的磁磚修補技術有五大特點👍:

尤其灌注修補工法與傳統泥作工法最大不同在於灌注修補工法不需要敲除磁磚,另外除了方便針頭注射,必須切開磁磚的切割聲外,幾乎沒有噪音跟灰塵

通常只要一兩天時間就能完工,民眾不必搬家拆裝潢,施作費用也最經濟實惠

而且灌注工法最大特點就是不會有水泥,所以施工的時候,不會讓家裡灰塵滿天飛舞,不需要二次清潔

我們的施作案例

局部施工

地板重鋪

臺灣氣候溫差大,有時也有地震,磁磚膨脹爆裂問題時有耳聞,所以平時要觀察磁磚是否有隆起或輕微裂縫的現象,建議就要及早處理與補強

當您有遇到這樣的問題,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或是臉書,拍照給昂睦專業施工團隊,讓我們搞定您家中磁磚爆裂的問題喔💪

連絡電話:03-667-0518

公司地址:300新竹市東區東大路二段8號

FJ1548RGRFG165VRGR

地磚使用的時間久了,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那麼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桃園壁磚隆起破裂收費

一、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1、自爆,地磚鋪設的時間久了也會出現自曝,因為室內溫度變化導致瓷磚受到牆體的壓力,時間久了就會自爆。 新竹貼牆壁磁磚翻新推薦

2、熱脹冷縮,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夏季,不同材料的伸縮係數不一樣,牆體的主要材料為鋼筋混凝土,與它比起來瓷磚的伸縮性數要小很多,那麼當溫度變化時,瓷磚幾乎沒有變化,即溫度下降時牆體就會收縮,而瓷磚收縮的很慢,這就會使瓷磚被牆體擠爆。

3、粘合劑品質差,一般鋪貼瓷磚都會拿水泥砂漿為粘貼劑,將水泥與砂漿依照1比1的比例配比,假如配比不恰當,則無法達到需要的粘度,苗栗地磚凸起高低不平修復此外砂子的含土量太高或品質不達標,也會導致粘貼不牢固,從而出現瓷磚空鼓、脫落的情況。

二、瓷磚鋪貼的注意點是什麼呢 新竹瓷磚凸起破裂修補推薦

1、選購瓷磚時要確保外層包裝上面的各種標識齊全,像是型號、顏色、尺寸等等。

2、同一平面施工的瓷磚型號與尺寸必須統一,否則就會影響到整體的美觀。 桃園磁磚膨拱翻修推薦

3、鋪貼瓷磚以前需確保牆面平整穩固,因此需對牆面做處理,像是找平、噴水、除雜等等。 苗栗牆壁瓷磚裂開收費

4、鋪貼的時候必須做好各個步驟的檢查與複查,假如是大面積的施工領域,需將它分成幾個小湯圓來檢驗,正常是每50平米當做一個檢查單位。

桃園磁磚施工修繕推薦小編總結:以上就是地磚爆裂拱起的原因,從上述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導致它爆裂拱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具體是哪一種?

只要依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我們在處理這種問題時,需依據它的緣由來選擇恰當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在達到修理目的的同時避免很多麻煩,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苗栗瓷磚破裂收費

所謂捷徑,不過是踏實走好每一步  文/李思圓  1  我有個朋友,上班不到兩年,就通過父母的關系成功晉升為部門經理。在旁人看來,能擁有這樣的捷徑,真的是再幸運不過了。可是隨后的幾年,朋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雖然作為管理者,他擁有一定的威望,可手下的員工對他卻只有表面的尊重,私底下都不服他。畢竟朋友還年輕,職場經驗尚淺,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遇事的反應也不太成熟,甚至還經常給他的團隊指錯方向引錯路。  比如該加大宣傳時,他卻堅持“酒香不怕巷子深”;該做產品時,他卻把精力放在外拓業務上;該做精細化管理時,他卻堅持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朋友決定放下架子,跟著公司的基層員工,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學起。從設計、制作、包裝產品,到如何找渠道、做銷售、擴大經營,他一步一個腳印,把之前落下的功課全部補齊。  朋友說,當自己有了能力,再來當管理者,心里就踏實多了、沉穩多了,也從容多了。  我們許多人往往容易在自己能力還不足時,就心急著想要升職加薪。其實此時,我們更該做的不是費盡心力攀高枝,而是沉下心來好好去努力。如果根基不穩,硬要省略掉為自己增磚添瓦的過程,那么即便占到了高位,一樣搖搖欲墜,甚至可能摔得很慘。  2  記得我剛開始學車時,特別喜歡在速度還沒提起來時就提前加檔。有時候,速度還是20碼,我就加到了4檔,結果就是車子劇烈抖動,很容易就會熄火。  后來,教練教我,一定要先提到相應的時速,讓車子的動力足了,再踩離合,換擋,加油門。這樣,車子才會很平順地銜接上,然后繼續往前開。  其實,人的成長就跟開車是一樣的道理。剛起步時,你用1檔前行,幾乎不可能用5檔把車開走。有點進步了,再用2檔、3檔勻速前進。就如到了青年時,你讀了書,有了知識,畢了業,才可以去參加工作。但也不可能一開始就飛黃騰達,立刻功成名就。  等你足夠成熟了,此時再換4檔、5檔加速前行。就如人到中年,往往能扛得起事了、擔得起責了,有了一定的功力,才可以攀上人生的高峰。  人生的每個階段,其實都沒有捷徑。想要成長,都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體驗、去經歷,并且在過程中慢慢收獲經驗和閱歷。  3  我曾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幾經周折,才帶著自己8歲的兒子,找到了一位名作家的住處。這位母親向作家求情,讓他教自己的兒子寫出驚世駭俗的好文章,然后讓兒子在短時間內一舉成名。  作家實在很無奈,于是就把秘訣寫在一張紙條上,裝進信封里,讓她帶著孩子回家后才能看。  結果,等這位母親回到家,急忙打開看時,發現上面只寫了三個字:先認字。  這不奇怪。所有人要想成功,都必須打好基礎。想要寫出好文章,同樣只有基礎打好了,才可能會有流暢的文筆、清晰的思路、巧妙的布局。在這個過程中,你應該讀的書、應該做的練習、應該有的試錯和嘗試,一樣都不可少。  4  小時候,我也常常問大人,什么時候自己才可以像他們一樣,不用讀書、不用寫作業,想玩兒多久就玩兒多久。  那時,大人們總告訴我,你的路還長著呢。于是,我等啊等,盼啊盼,讀了小學,入了中學,到了高中,進了大學,然后真正長成一名大人時才發現,原來成長的路上,真的沒有少摔一個跟斗、少考一次試、少讀一年書。  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規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什么階段就做什么階段的事。該你養精蓄銳時,不要著急出人頭地;該你刻苦努力時,也別企圖一鳴驚人;該你磨礪心智時,也不能妄求突然開悟。  你的基礎打得越牢靠,你的過程走得越完整,你的努力堅持得越長久,你的成長才更容易發生質的飛躍。到最后,你終會明白,人這一生,很多事都急不來。如果你想有收獲,該吃的苦、該流的汗、該受的累,一點一滴都不能少。  有些挫折是避不開的,有些過程是省不得的,有些捷徑是走不通的。所以,不要著急,也不要慌張,更不要耍小聰明。請你相信,通往成功最快的路,往往不是彎道超車。腳踏實地地過好了每一天、每一年,我們終能過好這一生。  來源:溫暖的女子(ID:wennuan-312) | 作者: 李思圓,新浪微博:@飲水-思圓,新書《生活需要儀式感》正在熱銷中。 喜歡走“捷徑”的你 ,究竟錯過了多少風景 告訴你們一個走上人生巔峰的捷徑 慢慢來才是人生那條可走的捷徑分頁:123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一眼看到頭  文/林特特  一位同學,畢業季,找工作。有意向的公司有好幾家,其中一家開出的條件最優厚,比如,解決戶口、底薪就抵得上別家單位的合計收入,更重要的是,還分房子、配車。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合約上寫明:要為公司服務20年。  同學再三考慮后,放棄了這一機會。很快,前一輪被淘汰的某人取代了他,眾人都為同學惋惜,他卻不以為意。過了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博客上寫道:“上當了,這家公司是騙子。遭遇種種騙局后,我想走,竟被罰了20年的違約金。”  眾人又回過頭贊同學聰明,同學一臉愕然,他坦言,當初放棄機會,并不是有識破騙局的能力,而是“想到20年啊,在一個地方,從事一份工作,現在起就預知了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過”。他怕極了,甚于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與同學有相似的心路。一度,她在家鄉最好的中學教書。一日,學校給一名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那名教師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發蒼蒼地坐在報告席前。女友口渴,繞到飲水機旁倒了杯水,剛飲一口,突然發現校長站在她身邊。  “小楊啊,”校長指著臺上的特級教師,鼓勵她,“好好干,40年后,你也能開這樣的大會。”女友一口水噴了出去。女友后來離開家鄉,離開舊職,她解釋:她不排斥做個好老師,但校長的話讓她絕望,絕望于“一眼看到40年后”,絕望于“40年里的每一天怎么過,如今就歷歷在目”。認識她時,她已轉了三次行,走過N個城市,以追求新鮮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聞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說。  我在電視訪談中,看到一位名人談起當年為何辭職去創業。  作為山溝里考出來的大學生,在省會城市有份公職,每月有穩定而不菲的收入,這讓年輕的他心生滿足。但,辦公室來了新人,新人對分給她的舊桌椅表示不滿。“不過是套桌椅罷了,何必認真。”他勸道。“可我也許要用一輩子呢,怎能馬虎?”新人反駁。  “一輩子?”名人在訪談中強調了一下,新人的話讓他感到恐懼。  是啊,一間辦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風景以及工作的內容正如新人所言,對于他這樣的機關工作者,有可能一輩子不變。  可一輩子多長啊,于是,這恐懼籠罩他、提點他,沒過多久,他走了。過了許久,他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成了名人。他談到這兒,人們才知道,啊,大變化竟源于一句話。  我總想,那些朝朝暮暮重復著生活節奏和內容的人,你不知不覺、順其自然,日子匆匆過,20年、40年、一輩子,回首時未必有遺憾。但反過來呢?當你因某種契機,或是一句話,或是一份有時間期限的合約,或是你根據現實做出的合理推斷,你清晰地看到20年、40年、一輩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有些觸動,選擇、轉變或放棄某些東西。  原來,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比變化更讓人不安的是一成不變。 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強不息的壕 貧窮不可怕,貧窮的思維才最可怕 逆境不可怕,怕的是無信仰分頁:123

大學教師黃燈與她的農村親人  文/朱詩琦  黃燈以揭示農村困境而成名。2016年春節期間,她所寫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一文引爆輿論。那篇文章以農村兒媳的視角,近乎慘烈地呈現了一個農村家庭嚴酷的生存境況。  農村出身的知識分子常感到為難,鄉村雖負載著舊日的美好回憶,現實的重重困境卻令人生畏。黃燈也常覺無能為力。  在新書《大地上的親人》里,黃燈寫了三個村莊里的親人的經歷,大抵是他們如何遠離傳統的鄉村生活、如何在城市中謀求生存的故事。寫書有明確的訴求,黃燈說:“我要以親人的個案告訴大家真相,那些在城里面的農村人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出身農村的知識分子的情理困境——但知識界也讓她失望。她期待中的知識分子應是關切社會、有所擔當的群體,但她發覺自己身處一個封閉的圈子,“大部分人為了個人的一些東西奮斗。”  去年春節,黃燈回農村老家時,三個堂弟湊過來,說:“燈哥,你把姐夫家的事寫出來了,那我們的事你也可以寫寫。”  當地方言中沒有“姐姐”的稱謂,“燈哥”即是燈姐。堂弟們樂意提供自己在廣州打工的經歷,因為文字在親人眼里很神圣。  另一位表弟的狀況則讓黃燈有些拿不準。他吸過毒,坐過幾次牢,好不容易跟家里人修復好關系。她試探地問:“把你吸毒的經歷寫進去,沒關系嗎?”  “寫也沒關系。”表弟信任她,坦然講出當年為賺取毒資而搶包的種種細節,甚至拿出好些從獄中寫給妻子的信件。  在新書《大地上的親人》里,黃燈寫了三個村莊里的親人的經歷:她作為外省女子嫁入的湖北村莊豐三村、她出生的湖南村莊鳳形村,以及外公外婆生活的隘口村。他們共同的身份是農民。農村留不住人,這些親人的經歷,大抵是他們如何遠離傳統的鄉村生活、如何在城市中謀求生存的故事。寫書有明確的訴求,黃燈說:“我要以親人的個案告訴大家真相,那些在城里面的農村人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她正是以揭示農村困境而成名。2016年春節期間,黃燈所寫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一文引爆輿論。那篇文章以農村兒媳的視角,近乎慘烈地呈現了一個農村家庭嚴酷的生存境況:姐夫因工程欠款而破產,哥嫂打工十多年的報酬也因此無法收回,婆婆去世,妹妹出家,丈夫雖然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作為大學教師的他卻無力解決親人的苦難。  農村出身的知識分子常感到為難,鄉村雖負載著舊日的美好回憶,現實的重重困境卻令人生畏。黃燈也常覺無能為力。她在廣東金融學院財經傳媒系任教,說話時還帶著汨羅農村老家的鄉音。“他們過得太艱難了,”黃燈為這種無聲的悲劇感到不平,“去世以后就像一陣風一樣,不會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任何蹤跡。”  困惑  1999年,黃燈就讀武漢大學中文系研究生。那年全國研究生錄取人數不到8萬,而她報考的中文系僅21個名額。學校里彌漫著精英意識,也有些遠離現實的輕松。她印象很深,同窗們成天談論出國、考GRE或者男朋友。  知識界讓她失望。她期待中的知識分子應是關切社會、有所擔當的群體,但她發覺自己身處一個封閉的圈子,“大部分人為了個人的一些東西奮斗。”  那一年是黃燈思考的起點。她后來對農民親人的關切、底層立場的堅定,源于對知識界的失望。“我一直覺得學術應該解決很多現實問題。讀書并不完全是為了改變命運。”黃燈說,如果是為了好的出路,她不會繼續讀博,而是在碩士畢業時工作。  2012年,已為大學教師的黃燈在文學刊物《天涯》上發表了《知識界的底線何在》一文,批判知識分子喪失學術的良知,放棄對知識和真理的探索,而熱衷于交易和利益,為拿課題、發論文賣力奔走。其結果是,知識生產成了概念的空轉,與真實的日常生活和生命體驗不再發生聯系。  她知道另一種生活。與學院派知識分子不同,1995年,黃燈從湖南一所大專院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岳陽一家苧麻紡織印染廠工作。  工廠的生活讓她見識了人生的殘酷一面。1997年,國企改革,要求干部到基層當工人,她從機關文秘調到車間做擋車工。在短紡車間,她學會了梳棉和并條兩個工種,每天8個小時工作,三班倒。車間的師傅很同情她,近視眼本不適合在一線做工人,她操作的梳棉機曾經吞掉一個女孩子的手。在工人們看來,在國企上班意味著一輩子衣食無憂,工資不高福利不少。但變故接著發生,1998年,受香港金融危機影響,工廠效益變差,連體力活也沒得做。  下崗那一年,黃燈24歲。她切身體驗了什么叫作“社會轉型的劇烈變動”、什么叫作“改革陣痛”。那意味著每個月不到80元的工資,一個大學畢業生突然無法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也意味著同車間的工人師傅們養不起家了。她耳聞目睹了國企改制下的種種慘劇,她要再一次靠考學改變命運。  一年后她如愿讀研。進入學院系統后,黃燈發覺,過去的生活都消失了。輕松體面的校園生活常讓她有不真實感,上一刻還灰頭土臉地在工廠,為總也弄不好的滾軸而苦惱,轉眼她已經坐在圖書館,讀書、寫作、聽音樂,那些不堪的過往似乎從未發生。  “那些從來沒有工作過的孩子,他們就是天真很多。”  黃燈說。那時,她在校園里顯得憤世嫉俗,看不慣有學生為了獎學金評比而背后告密,也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學術。討論課上,她常常選擇啟蒙話題,“理論功底很差地大放厥詞。”她不能接受大學同學的自命不凡,“好像其他人的生活跟他們沒什么關系。”導師曾數次提醒:你的心境不夠平和。  黃燈沒有告訴導師她的下崗經歷,除了舍友,同學也不知道她經歷了什么。那時,她覺得這種經歷上不得臺面。讀研前她的學歷是大專自考本科,這也讓她在那些本部研究生的優越感中選擇沉默。  虛偽的東西  2002年中秋節傍晚,堂弟黃職培敲開了黃燈宿舍的門。他拎來一盒精裝月餅和一箱國產牛奶,要看看這位數年未見的姐姐。  “你第一次在廣州過節,一個人太冷清。”堂弟放下禮物,沒有接受與黃燈一起去食堂吃晚飯的邀請便匆匆趕回工地。  黃燈在中山大學讀博士。而堂弟初中未畢業便南下廣州打工,離鄉時不滿14歲。姐弟倆雖有血緣關系,人生際遇卻大相徑庭。異鄉重逢,黃燈看到,眼前的堂弟“盡管有一張年輕的臉孔,終究難掩農民階層的氣質”。  早年在武漢讀書時,黃燈就知道湖南老家有好些親人在廣州打工。她還聽說,他們當中有人賭博,甚至吸毒,聽起來就像“另一個世界的人”,這些人不能惹。  “有些吸毒的人知道你住哪,可能會為了毒資找你。即便親戚不來,他的朋友也可能來找我。”黃燈說起她那時的心思。弟弟過節時主動來訪,讓她忽然羞愧,好像身上虛偽的東西被揭開了。  堂弟的來訪成為她重建與親人聯系的起點,也是新書寫作的起點。她很震撼,這個印象中一直很可憐、沒得到什么愛的弟弟,“依然懂得去關心親人,依然保存了悲憫和愛的能力”。在書的序言中,她自我反思道:“這些基本的情感,恰恰在我多年的求學生涯中,被日漸生硬、冰冷的知識稀釋。反觀自己的生存,我發現知識的獲取,不過讓我冠冕堂皇地獲得一種情感日漸冷漠的借口,進而在規整、光鮮、衣食無憂的未來圖景中,悄然放棄了對另一個群體的注視。”  每逢傳統節日,黃燈跟著堂弟,一次次穿過城中村的街道,見識了什么叫作“一線天”、“握手樓”、“蝸居”,見識了什么叫暗的生活。而在這些地方,黃燈通常是禮遇的對象,接受同鄉們臘魚臘肉的招待,去“改善生活”。她覺得自己有義務走進這個群體,看看他們怎么生活。  一位親戚住在兩平方米的房間里,沒有窗戶,用5瓦的燈泡,很得意:“用這種燈,電表根本不會轉。”她奉行“賺不到錢就盡量不花錢”的生存原則,在陰暗、逼仄的出租屋里一住十幾年,一心為了湊齊給孩子讀書的學費。而堂弟,在母親早逝、父親不顧家的家庭長大,初中沒畢業就到了廣州,靠打零工混飯吃,15歲時因沒辦暫住證還被關過收容所。  她有一個表弟,有段時間經常吸毒。他父親主動舉報,因為被公安局抓走還可以保住一條命。家里人見他屢教不改,說“不戒毒就拿瓶農藥算了”。但他也有豪爽、富人情味的一面。黃燈在老家休產假那年,表弟送來三百元,他每月靠給人打工掙八百,那三百塊皺巴巴的,五十塊、十塊、五塊湊在一起。  2006年,博士畢業后,黃燈訪談了一批在廣州、東莞打工的親人,打算寫一本書作為記錄。他們將家鄉的人際模式復制到了南方,在異鄉講著家鄉土話、吃著過年帶來的臘味、打著家鄉的麻將和撲克、開著家鄉的玩笑,這些都讓黃燈感到親切。但另一方面,打工的艱難和無奈又刺痛了作為旁觀者的黃燈。她說,那時她看待廣州的“臟亂差”問題都有了新的視角,一想到自己的親人也是其中一份子,那些腌臜似乎也變得可以容忍。  黃燈的專業是現當代文學。2003年,她嘗試寫一本書,發現大學讀書的日子幾乎是空白,太輕了,反倒是工廠生活的經驗不斷涌入,“讓我明白了什么樣的生活在我生命中是最重要的。”  在2003年,她確立了自己的底層立場,以及對學院派的反思。下崗經歷不再讓她羞愧,她主動去接近打工的親人們。“所有的轉變都涉及到我對精英的認識。”黃燈說,“以前對精英有價值觀上的認同,現在他沒有精神上的高貴性,更多是利益的追逐。既然這個群體的神圣感消失了,那我也可以坦然面對我自己了。”  親人  新書完稿后,黃燈的丈夫楊勝剛看了后兩章,內容是妻子家的兩個村莊,而第一章里寫的自家親戚,楊勝剛卻跳了過去,他甚至沒怎么看“鄉村圖景”一文。  “不想看。”少言寡語的楊勝剛簡短解釋道,他不愿意回顧家里的痛苦。作為家中惟一靠讀書改變命運的人,楊勝剛卻不能改變農村親人在底層掙扎的命運。他熱愛文學,與黃燈是同樣的專業。教書這份職業給了他不少樂趣,但他畢竟是舉家族之力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母親在世時常常念叨,要是他做大官就好了。黃燈說,丈夫覺得喜歡文學是對家庭的犯罪。  “很多人沒走出來,我覺得我丈夫都有一點天然的自卑感。”黃燈說。農村出身的知識分子常在城市與農村兩個身份之間糾結。這種糾結彌漫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黃燈在書中寫道:“他(丈夫)愈是沉默,我就愈能感受到過去家庭施加給他的痛苦和壓抑的深重。……他的原生家庭就像一個長長的陰影,只要還有家庭成員處于不幸和痛苦中,逃脫的個體就不可能坦然享受生活本該具有的輕松、愉悅。”  2004年,因為一篇《今夜我回到工廠》,黃燈與同在中山大學讀博的楊勝剛相識。黃燈在文章里敘述了幾位國營工廠師傅下崗后的艱難處境。楊勝剛被其中的真實性打動,“從沒見身邊的人寫過這些。”他給黃燈寫郵件,講起農民的苦難:“極度的貧困使他們只能緊貼著地面卑微地生活。”  2005年,黃燈第一次去楊家,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房子建起來十多年,但二樓根本沒裝修,裸露的鋼筋和預制板讓她想起小時候見到的窮人家。“十幾年前,男方是博士,就是比較精英的人才,不會把經濟狀況作為考量條件,那時房價也便宜,沒有‘鳳凰男’這種說法。”黃燈說。她從小對物質的貧乏沒有什么感知,2007年兩人結婚,家里的事情越來越多,她才體會到丈夫當年郵件中所說的農民的苦難。  在丈夫楊勝剛的家族,由于家中境況稍好的妹妹出家、四姐夫破產,無人分擔重任,楊勝剛和黃燈夫婦成了惟一的資源索取對象。黃燈曾跟老公抱怨,大哥、大嫂太不努力,“我娘家親戚也在廣州打工,每個月也可以掙兩三千。”但她了解之后就釋然了,哥哥待在農村幾乎沒法掙錢,棉花一塊多一斤,菜籽油十幾塊一斤,而外出打工十多年,薪水卻因工程款拖欠而收不回來。他們每年兩萬元左右的資助,是大哥一家的活命錢。  “很多農村家庭兄妹中只有一個考出來,大部分都比較弱,說實話大部分人都會幫。”黃燈說,她能理解這種關系,因為父母一直在幫助大家庭里的其他成員。  “這種關系不對等,但是你要知道,你現在的付出是因為他們以前對你付出了,其實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回報他們當年的付出,比如當年沒讓我老公輟學。”她說。她只希望親戚能體諒自家難處,有時候也會想丈夫為什么沒學理工科。  哥哥嫂子有時會對她說,“你孩子小,我們家沒幫你們帶過孩子”,或者“你們在城里買房,也沒錢付首付”。黃燈覺得他們是明白人,并不認為別人的周濟理所當然。春節回鄉,哥哥、嫂子早早等在村口,接他們回家,那個時候,黃燈說,天然的親情還是會給你安慰。親人之間要講情感,而不要那么講道理,這是父母那邊的大家庭教會她的東西。  黃燈初到廣州的那段時間,曾刻意回避農村親戚,擔心自己成為他們索取的對象。博士畢業后,受夠了搬家的折騰,黃燈決定在廣州買房,首付二十多萬,她手頭只有五千塊。  她向身邊的同事朋友借錢,結果卻讓她失望。有朋友很爽快,但也有關系很好的朋友,表現得十分警惕,找借口拒絕,“恰好這段時間沒錢。”“像我這種人,一般是覺得別人會借,我才會開口。”黃燈說。  倒是農村親戚們二話不說地幫了忙。在廣州打工的親人借了錢,甚至丈夫家那位有六個孩子的大姐,也借給他們一萬塊。大家庭的互助力量很大,聚少成多,加之同學、老師的幫助,湊齊了首付。這件事讓她知道了“朋友還是和親人不一樣”。  學者梁鴻有本《中國在梁莊》,寫的是農村現狀。黃燈覺得梁鴻比她冷靜,梁鴻有一個村莊的意象,而在她這里,核心是人。她從親人的角度切入農村困境,挑選了老中青不同時代的親人的經歷,以反映轉型期的中國農民的遭遇。“我的親人是最普通的親人,他們是沒有任何特殊性的,他們的命運也是最普通的農民的命運。”黃燈說,她相信這種最普通的東西會有代表性。  在黃燈的童年記憶里,鄉村是美好的,然而,對身為留守兒童的侄子侄女而言,他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會是什么感覺呢?他們沒有寫作能力去表達自己的痛苦,但黃燈有。(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為什么說農村的孩子越來越難出人頭地? 博導調查:千瘡百孔的中國農村 我是山里人,來自農村分頁:123


新竹浴室整修磁磚翻修費用
【新竹磁磚爆裂翻修速度快】 桃園壁磚施工翻修推薦 苗栗磁磚凸起修繕推薦

arrow
arrow

    ff67g9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